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Kubernetes排错:用容器的元数据提供新思路
阅读量:6438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3

本文共 2818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9 分钟。

本文讲的是Kubernetes排错:用容器的元数据提供新思路【编者的话】本文介绍了Kubernetes的元数据以及如何用于工作的,用好元数据有助于监控和排查系统故障,并且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去深入到主机和容器中,最后建议大家在生成环境中使用元数据。


在这篇文章中,让我们讨论一下Kubernetes中的元数据(
Metadata
),以及如何利用它来监控系统的性能。


元数据(Metadata)
 是一个较为高大上的词。它的含义是“用来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”。尽管这个解释好像并没有解释到位,但实际上,元数据对容器环境来说特别的有用。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,假如你能获取到它的
元数据
的话,并对加以归类并整理,能有助于直达问题核心、更快地解决问题。


在Kubernetes环境中,
元数据
 不仅是一个在众多服务、机器、可用区和(在未来)云平台之间组织容器编排方式的重要工具,它同时也是一个让我们理解这些编排的关键工具。
元数据
可以被运行在Kubernetes系统之上的其他的
服务
使用,从而帮助你管理应用。


下面我们将举一些例子,但在这之前,先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Kubernetes的
元数据

元数据简介

Kubernetes中有很多
元数据
,它们以 “标签”(Label)或者 “注解”(Annotation)的形式存在。按照设计,“标签”是具有标识性的(identifying)元数据,而“注解”是那些没有标识性的(non-identifying)元数据。他们都是很简单的键值对,看起来就像这样:

“labels”: {“key1” : “value1”,“key2” : “value2”}  

“标签”不具有唯一性:你可能会看到你环境中的很多对象都有同样的“标签”,同时你也可能看到一个对象有很多的“标签”。


我们在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“标签”呢?这里是一些例子。注意:一旦你开始使用“标签”,你会发现有很多用到这个功能的地方!

  • 环境(Environment):Dev,Prod,Test,UAT
  • 客户(Customer):Cust A,Cust B, Cust C
  • 层(Tier):Frontend, Backend
  • 应用(App):Cache, Web, Database, Auth

除了自定义的“标签”,Kubernetes自己也会为系统添加包含有用
原数据
的“标签”。默认的标签提供了Kubernetes层级关系中关键的辨识信息:Pod、“服务(Service)”、“复制控制器(Replication Controller)”和“命名空间(Namespace)”。

让元数据一展身手

一旦你花了一点时间在Kubernetes之后,你会发现“标签”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应用,正是这一点让它们必不可少:


Kubernetes的“标签”能让你在一个关于你主机和容器的“物理”视图,和一个关于你应用和微服务的“逻辑”视图之间轻松地切换。


从本质上,像Kubernetes这种平台的设计宗旨是编排,以让底层的物理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。这是一种强大的有效利用私有或者公有云资源的方式,并且有时候你需要将这些物理资源进行可视化。然而在现实中,绝大多数时候你首先关心,也最关心的是服务的性能。


但是在Kubernetes的世界中,要获得这种高利用率意味着一个服务的容器可能会分散遍布各处。那么你该如何来衡量一个“服务”的性能呢?这里就是元数据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了。使用Kubernetes元数据,你能深入认识你服务的性能,不管底层的容器的物理位置处于何处。

有图有真相

让我们看一个能让你对这点有具体认识的例子:应用程序的监控。我这里在GKE部署了一个小型的环境,包含3个节点。我们这里将使用Sysdig Cloud来对这个环境进行可视化。下面是节点的列表 - 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主机名前以“gke”开头。我们能看到一些基本的性能参数:如CPU、内存和网络等。


每一个主机都运行着一些容器。点击主机,我们会看到相关的容器:


仅仅的看这个单个主机上的容器列表,我看不出这些对象的职责结构。我们只能大概地猜测,一些容器运行着Kubernetes的服务(比如:kube-ui),其他的容器与应用相关(如:javaapp.x)。


现在,让我们使用Kubernetes提供的元数据来从“以应用为中心”的视角观察这个系统。让我们基于“标签”对组件创建出一个层级结构,顺序如下:


“命名空间(Namespace)” -> “复制控制器(Replication Controller)” -> Pod -> “容器(Container)”


这将容器基于以上的“标签”在不同的层次进行了聚合。在下面的app UI中,这种聚合和层级关系以灰色的分组导航条表示。你可以看到,我们有一个名为
prod
的“命名空间”,其下有一组“服务”(“复制控制器”)。每一个“复制控制器”包含多个“Pod”,而一个“Pod”又由多个“容器”组成。


除了通过“标签”来组织容器之外,这个视图同时对相关容器的指标进行了聚合,可以让我们方便查看单个“命名空间”或者“复制控制器”的性能详情。


换句话说:有了这种基于元数据的聚合视图,你可以(在较高的层次)对服务进行监控或者排错,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深入到主机或者容器层。


让我们用这个环境来干另外一件事情 - 使用元数据来可视化呈现这些“服务”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拓扑。这里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容器是以“服务”来组织的,但同时其像映射一样的视图能让你看清这些“服务”彼此是如何关联的。


这些方框代表了由“容器”聚合而成的“服务”(右上方的数字显示了包含的容器的数量),这些箭头代表了“服务”之间的交互和它们的延迟。


这种视图提供另外一种逻辑的非物理的视图,可以让我们展示这些组件是如何一起工作的。有了它我可以清楚的知道“服务”的性能,交互关系,和底层资源消耗(如这个例子中的CPU)。

元数据:爱之,不释手

虽然这是一篇元数据很简短的介绍,但是我希望这能启发你花一点时间思考它与你自己系统的关系,并且思考可以如何利用它。这里我们用它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- 主要是应用和服务 - 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收集跨应用、跨环境、跨软件组件和跨云提供商的元数据,在Kubernetes有效地进行调度资源的时候,你可以快速地评估你的基础设施中任何部分(slice)的性能差异。


今天就讲这些资源的可视化,在下面的一篇文章中,我们将会谈到基于元数据的的自适应报警(adaptive alerting)。


原文链接:(翻译:钟最龙)

原文发布时间为:2016-08-30

本文作者:钟最龙

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Dockerone.io,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Dockerone.io。

原文标题:Kubernetes排错:用容器的元数据提供新思路

转载地址:http://mfuwo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polay定理总结
查看>>
CodeForces 396C 树状数组 + DFS
查看>>
[sharepoint]rest api文档库文件上传,下载,拷贝,剪切,删除文件,创建文件夹,修改文件夹属性,删除文件夹,获取文档列表...
查看>>
远程桌面退出全屏/不能全屏/全屏切换的技巧
查看>>
【Java】Float计算不准确
查看>>
mybatis在xml文件中处理大于号小于号的方法
查看>>
Codeforces Codeforces Round #319 (Div. 2) A. Multiplication Table 水题
查看>>
各大浏览器CSS Hack收集
查看>>
再谈 $* 和 $@ 在 Bash 中的表现
查看>>
Apache Commons工具集简介
查看>>
【翻译】Nginx的反向代理
查看>>
htm、html、shtml网页区别
查看>>
SpringCloud学习笔记:服务注册与发现Eureka(2)
查看>>
学习新 api 的思考过程 4.18
查看>>
想要设计自己的微服务?看这篇文章就对了
查看>>
[译] 原生 JavaScript 值得学习吗?答案是肯定的
查看>>
29岁了还一事无成是人生的常态?
查看>>
gRPC-rs:从 C 到 Rust
查看>>
Mysql-高性能索引
查看>>
chrome浏览器最小字号解决方案
查看>>